人才规划:定义、方法与步骤

人才规划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旨在确保组织拥有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人才数量与质量。本文将简要探讨人才规划的定义、常用方法及其步骤。

 

一、人才规划的定义

 

人才规划是指基于企业战略目标,明确组织对人才的需求,包括所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这一过程涉及分析战略要求、调整组织架构、确定岗位需求,并明确各层级、各职类岗位的关键能力要求。人才规划分为人才质量规划与人才数量规划,前者关注关键能力,后者聚焦于人员数量及成本。

 

二、人才规划常用方法

 

01、劳动效率法:量身定做的工作量分析

 

劳动效率法通过考量员工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来估算岗位所需的人员数量。这种方法基于一个假设:业绩成果直接关联于工作时长或工作量,而忽略了产品、市场及内部支持系统的影响。企业利用员工历史工作效率数据,结合未来目标产量,来预测人员需求。这一策略适用于业务模式稳定、内部管理体系成熟的企业。

 

02、回归预测法:数据驱动的未来展望

 

回归预测法依托企业历史数据和未来战略目标,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来预测未来的人员需求。不同于劳动效率法,它利用销售收入或利润等历史业务数据与员工数量的关系,结合未来经营目标,计算出所需员工数量。回归预测法的准确性依赖于历史数据的可靠性和未来市场预测的精确度,最适合业务趋势稳定的企业。

 

03、预算控制法:成本导向的人力规划

 

预算控制法以年初制定的人工成本预算为依据,进行年度人员数量规划,是跨国企业常用的策略。企业将总预算分解到各部门,各部门在预算范围内自主决定岗位人数,部门负责人对业务目标和岗位配置负责。预算控制法适用于拥有精细预算管理体系且注重成本控制的企业。

 

04、人员配比法:比例协调的团队构建

 

人员配比法依据员工总数和各类别员工的相对比例,来确定各职类的员工数量。在同行业内,由于专业分工和协作需求,不同类别员工的数量比例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企业通过确定某一类别员工数量,推算出相关联类别员工的数量。这种方法适用于规划内部辅助和支持类岗位,如人力资源、财务、行政管理等。

 

05、标杆对照法:行业领先的实践借鉴

 

标杆对照法借鉴行业最佳实践和标杆企业的员工配置数据,结合自身业务流程、效率和业务量,设定向标杆企业看齐的管理目标,从而规划人员数量。此法需获取标杆企业的运营数据和人员配置详情,但由于数据保密性和企业差异性,它通常作为参考,而非决策依据。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场景和局限性,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灵活选择或结合使用,以实现精准的人才需求评估和规划。

 

三、人才规划的步骤

 

01、业务分析与预测

 

人才规划的精准度与企业未来人力资源实践的导向力,始于对历史数据的深入挖掘。首要任务是收集与员工数量密切相关的业务指标(如营业额、利润)和人效指标(如人均净利润、单位人工成本产出效率)。基于这些历史数据,企业需对未来一至三年的业务趋势和人效表现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与条件设定,为后续的人员配置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02、宏观定编

 

以未来业务目标和人效目标为指导,运用劳动效率法来预测公司整体的员工需求。例如,若战略规划设定未来三年的营业收入目标分别为2亿元、3亿元和5亿元,而过往人均营业额以每年10%的速率增长,预计未来人均营业额将依次达到110万元、120万元和132万元。据此,企业可推算出未来三年所需员工总数分别为182人、250人和379人,从而掌握整体人员需求的宏观轮廓。

 

03、微观定编

 

业务类员工测算:聚焦于直接贡献业绩的员工,如销售和生产人员。基于历史工作量和效率,结合未来业绩目标,运用劳动效率法精算所需员工数量。

 

职能人员测算:涵盖行政、人力资源、财务等后台服务岗位。在确定业务人员数量后,采用人员配比法,根据前后台人员比例关系规划职能人员规模。

 

管理人员测算:在业务和职能类员工需求确定后,运用人员配比法,综合考虑管理幅度、管理能力和岗位复杂度,估算各层级管理人员数量。管理幅度的设定应参考行业经验,同时考量企业内部管理者能力现状,确保管理结构的合理性。

 

04、数据校准

 

完成宏观与微观定编后,需进行数据校准,确保规划的连贯性和合理性。通过对比宏观与微观结果,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平衡,必要时采用加权平均法综合判断,以确定最终的人才需求总量,确保人才规划既符合战略需求,又切合实际运营情况。

 

通过这一系列精细化的实施策略,企业能够系统性地预测和规划人才需求,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咨 询 中 国 · 智 惠 四 海

全国统一业务电话:400-800-0139